从古到今,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无不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。且行且吟那些“时代印记”,不仅可以增知识、拓视野,而且有助于修炼身心、涵养情怀。让我们一起用心用情吟唱不同历史时期、不同社会形态的“时代印记”吧。
周朝的先民生性多优雅直爽,喜欢把经历的事情和内心的感受抒发出来,一吐为快。所谓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”是他们的生活写照;所谓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”是他们对美好婚姻生活的赞美。面对战争时,他们高呼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”。日子苦闷时,他们低吟“知我者,谓我心忧;不知我者,谓我何求”。无论是宗教祭祀、婚恋宴饮,还是农事战争,周人总喜欢以诗歌的形式吟唱出来,“风雅颂”“赋比兴”在历史的长河中馥郁馨香,教化后人。
楚地辽阔壮美,百姓多豪放浪漫。“今夕何夕兮,搴舟中流,今日何日兮,得与王子同舟”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我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我足”……诸侯争霸、民生多艰,国家的命运和一位诗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。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最终,绝望的诗人只得怀石自沉汨罗江,而那浓烈的家国情怀一直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。
汉乐府诗既长于抒情,又长于叙事。我们不仅熟知“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”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”这些乐府名句,更熟知焦仲卿与刘兰芝、花木兰替父从军、秦罗敷智斗太守的故事,但我们未必知晓这些佳作名篇的作者是谁?翻阅《乐府诗集》,作者很多都是“佚名”,他们随心吟唱,顺手播撒在田间巷陌、河道渡口,经受时光的风雨一遍遍淘洗。魏晋风骨,慷慨悲凉,自然流畅,既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,又抒发了作者们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。也不乏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,他们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毅然辞官、隐逸田园,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
到了大唐盛世,他们有的建功边塞,高唱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”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;有的赞美名山大川,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;有的心系百姓,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;有的思乡念友,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。他们有时得志,“春风得意马蹄疾,一日看尽长安花”;有时失意,“无人信高洁,谁为表予心”……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辉映着绚丽多姿的大唐盛世。
两宋时期,晏殊、范仲淹、欧阳修、柳永、王安石、司马光、苏轼、秦观、黄庭坚……一个个闪光的名字,辉耀词坛。他们的作品或婉约或豪放,或浅唱低吟,或忧国忧民。无论是居庙堂之高,还是处江湖之远,他们心中的牵挂溢于字里行间。靖康之变后,山河破碎,风雨飘摇。岳鹏举、辛弃疾、李清照、陆游、文天祥,他们为国为家为百姓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明知不可战而战之,舍生取义,留取丹心照汗青,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此后的数百年间,王朝更替,或兴或衰,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”的定律无法打破。鸦片战争、火烧圆明园、北洋水师覆灭、九一八事变……积贫积弱,民族危亡。何其有幸啊,泱泱华夏迎来开天辟地的、改天换地、惊天动地的大事变。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武昌城头的枪声,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,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,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……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教日月换新天”中国共产党如是说更如是做。
新时代,我们倍加自豪。仰望星空时,我们涌起月背取壤的感动;畅游海洋时,我们咀嚼“蛟龙”探海的喜悦;饱览如此多娇的江山时,眼前铺展绿水青山、金山银山的画卷……
礼赞新时代,奋进新征程,我们用奋斗擦亮人生的底色,用奉献唱响许党报国的赞歌,用真情吟诵新时代的“时代印记”!